奧運村內機器人製作的食物味道乏善可陳。儘管閉環內人員無法自由探索北京市區,但人們仍設法製作了一份「閉環美食地圖」。一間中餐館內甚至設立了冬奧「名人牆」。
在中國以及許多國家,農曆新年期間的美食寄託著人們對新年更美好生活的嚮往。從閩南娘惹炒麵、湯圓到饅頭打糕湯,這八道佳肴是各國慶賀新年別具特色的美食。
韓國傳統米酒馬格利在歷史上一度被禁。新冠疫情封鎖期間,自釀馬格利酒在韓國風靡一時,成為都市優雅的標誌。在創新與復古之間,馬格利酒讓許多韓國人尋回失落的藝術。
對蘑菇的新興趣、對雞肉和咖啡的重新思考、1980 年代雞尾酒的復興、大白兔奶糖和台式早餐走向世界……2022年會是又一個務實的年頭,美食界將迎來怎樣的風潮?
一杯咖啡能讓人在早上振作起來,對許多人來說,它還能迅速啟動腸道活動,解決排便的迫切需求。儘管效果頗佳,但有專家表示不應過度依賴咖啡來維持排便規律。
富裕國家的消費者愈發認識到海鮮行業帶來的過度捕撈等環境問題,加之植物基產品初創企業在仿魚類味道和口感方面的進步,優質的替代魚產品正在美國等國的餐廳登堂入室。
食物很好,但這不是重點。如果你想要一塊不錯的味噌黑鱈魚,有很多可以去的地方,當然,包括所有Nobu餐廳。但如果你想要海鹽霧氣和氛圍,就必須去馬利布。
為了讓顧客在家複製吃迴轉壽司的體驗,一家連鎖壽司店推出租賃傳送帶的業務。這項服務受到了一些家庭的歡迎。日本各地仍處於緊急狀態中,許多餐飲企業創新以求生存。
H Mart已徹底改變了許多美國人的購物和飲食方式。它讓亞裔找到家的味道,幫助其他族裔更多地了解亞洲文化。而在亞裔面臨仇恨和攻擊之際,它成了一種療愈和慰藉。
在本屆紐約市長選舉中,食物成為了一種愉快的消遣,候選人楊安澤在華埠吃餛飩和蔥油餅引發了關注。食物在紐約政界是個奇特的因素:它可能讓人團結,也可能導致分裂。
法拉盛許多餐館在大流行期間關門,鈺錕燒餅卻生意火爆。這家店售賣種類繁多的燒餅,在華裔群體中贏得口碑,並通過面向中文用戶的送餐應用和微信招攬客人、提供服務。
蔥油番茄義麵、完美巧克力曲奇、酸奶油洋蔥脆皮雞、菲達奶酪烤蔬菜.....這裡是今年時報點擊量最高的五個食譜。不平靜的2020年臨近結尾,用烹飪獲得一些治癒吧。
最近幾年,一批對美國中餐廳裡的「左宗雞」、「芥蘭牛」忍無可忍的老饕試圖搶下中餐敘事的話語權。但因疫情下惡化的中美關係,理想的豐滿難敵現實的骨感,逆轉尚需時日。
《環球時報》宣稱中國主導制定了泡菜的國際標準,引發了一場激烈爭論,韓國人認為這一說法有誤導性。在韓國,近四成韓式泡菜從中國進口,本土製作的傳統正在消失。
江孫芸在二戰期間逃到美國,開設餐館。後來的幾十年間,江孫芸改變了美國人對中餐只有雜碎和炒麵的認知,將中餐帶到了今天更精緻的時代。她於近日去世,享年100歲。
西班牙蘭薩羅特島擁有令人驚嘆的海岸線和眾多火山。在熔岩和火山灰之下,當地人創造性地開墾出藝術品般的葡萄園。這裡巨大而荒涼的美麗證明了人類面對逆境時的韌性。
為了反抗隔離的狹隘觀念,冼諾揚開創了「距離用餐」行動,概念是用中國菜連起世界各地的晚餐。他與知名餐廳合作,用外賣送出帶有不同文化元素的中國菜。
疫情下,對華人店鋪毫無根據的恐懼令一些食客望而卻步。為求生存,不少餐館設立戶外用餐區。但狹窄的人行道和被停車位佔用的街道,給餐廳執行新的用餐規定帶來了挑戰。
製作一盎司藏紅花粉需要大約4000朵花。在義大利阿布魯佐地區,採收這種利潤豐厚的香料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當地的農業社區用藏紅花在土地和文化中注入愛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