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使農融當前正率團訪問俾路支省,事發時據信正在返回酒店途中。事件造成至少四死12傷。巴基斯坦塔利班已宣布對此負責,但尚不清楚中國來客是否為襲擊目標。 閱讀更多
有證據表明,中國主要的太陽能公司在新疆使用少數民族工人,被質疑可能存在強迫勞動。拜登政府希望擴大國內太陽能的使用,中國在該領域的主導地位令其面臨艱難選擇。
巴拉圭是僅有的15個與台灣建立全面外交關係的國家之一。但由於對新冠疫苗的需求迫切,該國一些官員表示,是時候考慮拋棄不出口疫苗的台灣,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了。
兩國均承諾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凱瑞此行聚焦在氣候議題上,沒有談及香港鎮壓、台灣等爭議問題。中國官方則高調報導了習近平出席的另一場氣候峰會。
中共領導層對美方的要求愈發不屑一顧之際,拜登氣候特使凱瑞訪問上海,敦促中國減少碳排放。隨著兩國關係惡化、技術競爭加劇,中美如何在氣候議題上合作仍未達成共識。
菅義偉是首位受拜登邀請訪問白宮的外國領導人。美國正催促日本直面中國威脅,預計拜登和菅義偉除討論中國的軍事行動外,還將討論人權問題以及緬甸政變。
儘管兩國間政治、經濟和軍事競爭日益激烈,凱瑞此行仍顯示出華盛頓在氣候、疫情和核擴散等方面與中國合作的意圖。拜登已邀請習近平出席本月的氣候峰會。
報告稱,中國的戰略是離間美國及其盟國,並預測未來南海局勢將更加緊張。報告還稱中國將敦促台灣政府推進統一進程,但沒有預測將出現任何直接軍事衝突。
隨著中國力量和野心日益增強,許多美國官員和專家建議放棄戰略模糊政策,對台灣防務做出更明確的承諾。但也有分析人士擔心,政策變化可能進一步激怒北京。
日本是七國集團中唯一沒有因新疆問題對中國實施制裁的國家,但在維吾爾活動人士的推動下,日本國內輿論愈發關切該議題,越來越多的立法者也呼籲捍衛維吾爾人權利。
沙磊表示,在有關新冠起源和新疆的報導後,中共宣傳機器針對他和BBC展開了愈發猛烈的攻勢;他還提到了潛在的司法威脅,稱不受騷擾地在中國進行獨立報導已越來越難。
中國近期的一系列外交活動充分顯示出,北京希望挑戰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秩序,建立反美聯盟並擔當領導者。世界正日益分化為不同陣營,中美都希望吸引支持者。
中國同意在25年內向伊朗投資4000億美元,以換取穩定的石油供應。這一協議可能會加深中國在中東的影響力,並削弱美國對伊朗的孤例。但協議的可執行性尚不能確定。
拜登評價習近平「骨子裡沒有一丁點的民主」,並談到中國挑戰的緊迫性,稱美國必須證明民主是可行的。不過他也表示,應與中國競爭,而非遏制對方崛起。
由於能決定企業可以出口以及外企可以獲得的技術類型,工業和安全局擁有巨大權力。鷹派要求為該機構選擇一位更為強硬的領導人。反對者則認為此舉將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這些西方品牌因為停止使用新疆棉面臨中國消費者的憤怒。隨著中國與美國和其他國家關係進一步惡化,這些跨國公司淪為中國反擊對新疆等問題指責的方便目標。
美中高層會晤後,拜登政府與歐盟、英國和加拿大協同進行制裁,很可能加劇美中緊張關係。中國官員對包括歐洲議會議員在內的10名歐洲人士實施制裁,以回應歐盟的舉動。
太倉如今有350多家德國公司,是中德兩大經濟體之間深厚聯繫的縮影,但也引發了人們對德國過度依賴中國的擔憂。在拜登政府的對華戰略中,德國的立場可能有重要影響。
此次會晤展示了兩國如何在一系列問題上面臨越來越大的分歧,也展現了一個好鬥且拒不讓步的中國。這些問題將給拜登政府帶來挑戰,也將影響未來的全球格局。
美中會晤中的戲劇性外交時刻令人回想起冷戰,華盛頓與莫斯科和北京的關係都降至幾十年來最低。目前的競爭圍繞的是技術、網路衝突,以及擴大影響力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