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油番茄義麵、完美巧克力曲奇、酸奶油洋蔥脆皮雞、菲達奶酪烤蔬菜.....這裡是今年時報點擊量最高的五個食譜。不平靜的2020年臨近結尾,用烹飪獲得一些治癒吧。
最近幾年,一批對美國中餐廳裡的「左宗雞」、「芥蘭牛」忍無可忍的老饕試圖搶下中餐敘事的話語權。但因疫情下惡化的中美關係,理想的豐滿難敵現實的骨感,逆轉尚需時日。
《環球時報》宣稱中國主導制定了泡菜的國際標準,引發了一場激烈爭論,韓國人認為這一說法有誤導性。在韓國,近四成韓式泡菜從中國進口,本土製作的傳統正在消失。
江孫芸在二戰期間逃到美國,開設餐館。後來的幾十年間,江孫芸改變了美國人對中餐只有雜碎和炒麵的認知,將中餐帶到了今天更精緻的時代。她於近日去世,享年100歲。
西班牙蘭薩羅特島擁有令人驚嘆的海岸線和眾多火山。在熔岩和火山灰之下,當地人創造性地開墾出藝術品般的葡萄園。這裡巨大而荒涼的美麗證明了人類面對逆境時的韌性。
為了反抗隔離的狹隘觀念,冼諾揚開創了「距離用餐」行動,概念是用中國菜連起世界各地的晚餐。他與知名餐廳合作,用外賣送出帶有不同文化元素的中國菜。
疫情下,對華人店鋪毫無根據的恐懼令一些食客望而卻步。為求生存,不少餐館設立戶外用餐區。但狹窄的人行道和被停車位佔用的街道,給餐廳執行新的用餐規定帶來了挑戰。
製作一盎司藏紅花粉需要大約4000朵花。在義大利阿布魯佐地區,採收這種利潤豐厚的香料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當地的農業社區用藏紅花在土地和文化中注入愛與熱情。
對於世界各地隔離中的觀眾來說,李子柒這種一切自己動手的田園幻想,已成為逃避和安慰的可靠來源。但她也浪漫化了中國農村生活的掙扎,並精明地完成了這種魅力的變現。
為什麼應該選擇吃全果而不是喝果汁?哪些水果含糖量高?咖啡裡可以加牛奶嗎?燕麥片加糖了嗎?時報「七日減糖挑戰」提供了幾種控糖的策略,這裡是一份常見問題解答。
過去兩年裡,兩家植物基人造肉公司已在美國獲得成功,如今他們渴望進軍世界上最大的肉類消費國:中國。但複雜的監管系統和差異巨大的飲食文化給他們帶來了挑戰。
無論你是瘦還是胖,減少飲食中的糖分都可以令你獲益。控糖並不意味著節食和剝奪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也無需計算卡路里或減少脂肪,時報的7天減糖挑戰將告訴你怎麼做。
像百貨商店和機場一樣,食物如今也是諸多博物館的一道風景。即使沒有置身於傑作之中,有些博物館餐廳也值得專門去享用一餐。如果你計劃造訪紐約的博物館,不妨一試。
醋香雞配碎橄欖醬、夏威夷「轉轉」烤雞、菠菜奶油鷹嘴豆義麵......這裡是今年時報讀者最喜歡的五個食譜。快速、簡便而不失趣味,年末試試為家人準備豐盛一餐吧。
對華裔美國人言,美式火雞太乾、太難做,但他們仍然希望融入美國的節日習俗。許多中餐館提供了創新的選擇:用中式燒烤的方法製作火雞,讓它變得多汁且香味濃郁。
中國的反腐運動和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令外國企業備受挑戰,但拉菲沒有氣餒。這家法國釀酒商試圖借用這種愛國主義情緒,推出一款由中國團隊在中國釀造的高端葡萄酒。
對明星大廚傑米·奧利弗來說,餐館集團破產也許反而是個解脫。他的其他經營項目仍然賺錢,在Instagram和YouTube上大展拳腳。「讓人們能吃得更好」仍然是他的使命。
伍啟芳的祖父開在紐約華埠的「宏安」豆腐店曾享譽當地80多載。如今,作為繼承人的伍啟芳在學著做豆腐、恢復祖傳秘方的同時,也開始藉助創新和社群媒體吸引年輕顧客。
在美國,台灣菜經常被概括在「中國菜」的巨傘之下。但最近,年輕的台裔美籍廚師和餐廳老闆正在改變這種狀況,他們用原汁原味的菜式和健康優質的食材重新定義台灣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