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调查了中国的强迫劳动问题,指出从万圣节装饰到快消服饰,都被卷入一个旨在隐藏暴行的共谋体系,参与其中的不仅是供应链和企业,还有我们的消费模式。
李扬国致力于将未被充分代表的华裔美国人和其他亚裔的世界展现给世人,记录他们的生活和困境。他以相机为剑,对抗漠视、不公正和歧视。他因感染新冠去世,享年73岁。
这位艺术家用一种被他称为“粗糙拼贴”的技巧创作朋友、家人和艺术家的肖像画。这些画作以温柔著称,描绘了他所了解和关心的事:艺术、政治和人。
艾未未讲述了自己与父亲艾青在文革期间被流放到劳改营时的经历,以及他在那时读过的书。他还讲到了阅读对其艺术创作的影响,并向读者推荐了自己即将出版的回忆录。
中国流行歌手谭维维打破禁忌,在《小娟(化名)》中讲述了中国女性在家庭中遭受的暴力和痛苦,引发了千万女性的共鸣。她们受到鼓舞,开始说出自己遭遇的性别暴力故事。
《后翼弃兵》将一位有自毁倾向的天才女性棋手置于一项由男性主导的运动的中心,展现了国际象棋的魅力和痛苦,尽可能还原了这项运动赛事的真实氛围。
经营洗衣店曾帮助许多中国移民在美扎根。随着华人群体的流动与时尚变迁,洗衣店日渐式微。疫情下,从反华歧视最严重的五十年代走过来的李洪森,终于做出关店的决定。
傅聪是最早一批获得国际声誉的中国音乐家,反右运动中他逃往伦敦寻求政治避难,父母在文革中自杀;其父的《傅雷家书》影响了一代人。他因感染新冠病毒去世,享年86岁。
孙杨的律师提供了证据,指在2月发布禁赛令的三人仲裁庭主席曾在社交媒体上发表针对中国的种族主义言论。瑞士法院据此推翻了禁赛令。世界反兴奋剂机构表示将重审此案。
保持社交距离、压平曲线、黑人的命也是命……从医学术语到社交媒体适用的简写,今年流行词汇的范围之广尤其不寻常。它们捕捉到了在史无前例的2020年里活着的感觉。
勒卡雷的间谍小说多以冷战为背景,将这一类型小说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他笔下的间谍颠覆了邦德式的模板,是腐朽系统中幻想破灭的孤独之辈。勒卡雷死于肺炎,终年89岁。
《使女的故事》、《赎罪》、《宠儿》……时报前首席书评人选出了她心目中值得反复阅读的八本好书。与此同时,我们还带来了艺术家为这些书籍重新设计的封面。
2020年,大家似乎有一种共识:今年一团糟,等不及要进入下一年了。潘通公布的2021年度色彩也恰如一种隐喻:准备好迎接极致灰和亮丽黄——隧道尽头的亮光吧。
全球150多万人死于疫情、种族动荡席卷世界、民主制度面临大考,从武汉到明尼阿波利斯再到华盛顿,时报捕捉了过去一年来的重要瞬间。这将注定是被长久铭记的一年。
奥巴马接受采访,谈及撰写新回忆录《应许之地》的过程,以及阅读对塑造其政治历史观点和写作起到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如何通过叙事寻找政治分裂之下人们的共同点。
时报编辑评选出了本年度最出色的25本童书,包括绘本、中年级和青少年读物。它们有的充满魔法和想象,有的也试图在大屠杀和种族主义等问题上与儿童进行对话。
该片在中国影院停映,原因是一个关于膝盖的双关语被批辱华,引发愤怒。《怪物猎人》的命运显示了中国在电影行业日益增长的实力,但这个庞大的市场可能难以捉摸。
《76天》记录了疫情初期武汉四家医院的情况,更多呈现了人类恢复的能力和同情心,而不是残酷的末日感或聚焦中国政府的政策决定。影片记录了痛苦,但也传递了希望。
影院关门、大片无法上映、电影节转到线上……即便如此,时报影评人仍然发现了丰富而富于启发性的电影文化生活。在这个疲惫焦虑的世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刻都需要电影。